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

“病毒误诊”遭遇记

真不幸,昨天一早在MSN上接受别人传来的pdf文件,突然跳出诺顿的提示,说netapi32.dll和lsasrv.dll两个文件感染backdoor病毒,而且隔离失败!这两个文件位于C盘Windows\system32系统文件夹下面,所以不敢怠慢,可是自己手动删除文件也无济于事。

于是重启,"Access IBM",进入IBM Rescue and Recovery,希望在那里头删得掉。花了些时间熟悉操作步骤,这两个文件被顺利删除。但xp至此无法启动了。想想倒也正常,也许这两个文件是系统必需的,所以从正常机器上拷来这两个文件,但还是不行:使用“最后一次正常的启动”选项也不成功。没办法,为了保持机器干净无毒、正常可用,只好简单备份一下个人资料,重新安装。

从10点多开始装,系统装好后又安装若干应用程序。等我全部装好,再用最新的病毒库全面扫描一遍磁盘之后,已是晚上9点了,真够久的,看来ghost一下实有必要,只是我一直都舍不得让出这点硬盘空间。然后还要不断安装xp的补丁。诺顿仍然给出病毒提示,不过这次都能顺利隔离并自动删除着两个文件。最可恨,一个据说影响windows安全的补丁死活装不上。

直到查了google才知道,这诺顿居然“误报”了。恰好18号的病毒库也出来了,更新之后,目前没有出现病毒提示,那个xp补丁也正常安装了。

唉,把我折腾得不轻!因为有几个重要文件忘了备份,给自己带来了麻烦,之前的工作又得返工。幸好还能补救。所以重要的文件一定要及时备份,自己积累的资料也要及时整理。

连最值得信赖的赛门铁克也会出现这样的事,万事皆有可能啊。应验了一条墨菲定律[1](Murphy's Law)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,“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准会出错”。貌似平常的一句话,却是侥幸心理的良药。只是不知“患者”肯不肯吃这发苦的药丸。Prepare for the worst, and endeavor for the best.

[1] 我第一次知道墨菲定律,是从商务印书馆出的一本《你会管理时间吗?》。一直以为墨菲定律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,前一阵子看高克毅的《最新通俗美语词典》知道,墨菲定律有很多,不止一条,其中大部分是不成文的箴言,只要言之有理的都算。这一句是最有名的。

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

印度发展的很快

何来感叹?因为今天翻译一篇新闻,一家外国公司准备在亚洲开设“生命科学卓越中心”,经过权衡,最后选择了印度。“因为印度在生物制药研究、开发、药品生产等生命科学诸多领域有很高的声誉。此外,印度的多样化市场机遇以及该国储备的大量合格科学家、工程师,为推动创新、促进增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。”

中国发展迅速,别的国家也在积极行动。就我翻译美国商业资讯的新闻了解的情况来看,印度在软件(Cranes Software)、业务流程外包(Infosys、 Convergys)、生物研究(Pall India)等方面已经处于领先。

如果认真总结一下以往翻译的新闻,大概会有很多感想,有新的发现。

这三天做的BusinessWire新闻:
(BW)(NY-PALL-CORPORATION)(PLL)颇尔公司在印度开设新的卓越中心,为发展迅速的生命科学市场服务
(BW)(CA-VISA-COMMERCIAL)新的全球调查显示,不同地区,企业卡和采购卡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
(BW)(1ST-PMF-BANCORP) 1st PMF Bancorp针对广交会联合国采购计划为中国中小企业提供贸易融资
(BW)(FL-IBA)韩国首家质子治疗中心向癌症患者开放
(BW)(CA-CALLAWAY-GOLF-COMPANY)(ELY) Mickelson在球员锦标赛获胜


高尔夫那条(Mickelson起头的)最没把握,他讲的几句话我有些是糊涂的。

另外补记一下今天翻译颇尔公司新闻获得的新知。原文是“the lamp lighting ceremony to inaugurate the opening”,一上来就糊涂了,好好的开业典礼干嘛点灯庆祝呢?我们中国都习惯剪彩,揭幕的形式,莫非他们晚上庆祝,为了搞噱头,点上彩灯?后来找到一张新闻照片,才知道原来是嘉宾以“点燃烛台”的形式宣布机构成立。看那烛台的样式很古老,不知道这是不是印度人举行开业庆典的传统道具?

三百六十五分之一

一日一日,一年一年,有时快得让你叹息。

一早看到新闻,说陈晓旭去世了,实在可惜。人已去,我们的怀念,她已感受不到了。新浪上有几张“红楼梦中人”黛玉候选人的照片,发现都没有陈晓旭扮演黛玉的那份神采,一种淡淡的,青春的忧郁。她敢于表现,懂得抓住机会,做演员,做商人都非常成功;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宿。一生能像陈晓旭那样走过,也不枉然。活着的人,唏嘘感叹之余,该加紧步子,做自己该做而没做的事。

古人“一日三省吾身”,以求进步。这个办法要奏效,得满足几个前提:首先得有上进心,愿意拼搏;然后得有羞耻心,不然,即使多年原地不动或退步,自己也能容忍;另外还得有耐心,也就是所谓的毅力。人们说,时间能改变一切——这是自然的力量;而毅力正是一个人抵御这种强大力量的宝贵品质。坚持,坚持,功不唐捐!

基本条件具备之后,如果能来点催化剂,就是锦上添花了。我想最好的催化剂就是自信。有了信心,人就能活跃起来,精神好了,也更有劲儿了(比吃钙片强)。

人改变世界的力量多么强大!而有的时候,人的力量又多么渺小!谁都逃不过死亡的坎。从大的方面来讲,我认为人应该怀着有限的自信面对世界,心中不能全无敬畏。从个人来讲,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如果认清了自己,他的自信倒不必受什么限制。我却把敬畏心放大得过了头。人应该坚信自己的东西。傅雷翻译的《约翰·克里斯朵夫》中有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:

你们太谦卑了。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神经衰弱性的怀疑。宽容是可以的,而且是应当的。但决不能怀疑你所信为善与真的东西。凡是你相信的,你都应当保护。不问我们的力量怎么样,切不可退让。在这个世界上,最渺小的人和最强大的人同样有一种责任。而且,他也有他的威势。别以为单枪匹马的反抗是白费的!敢于肯定自己的信念就是一种力量。

2007年5月12日星期六

知识增加信心,态度改变人生

布克尔·华盛顿的自传《力争上游》记述了华盛顿如何白手起家,坚持自己的信念,从最卑微的地位、最艰苦的环境一路走来,最终成就了教育的梦想。

他出身奴隶家庭,尽管生活困苦不堪,仍有母亲和哥哥不断鼓励、支持,尽可能创造条件,帮华盛顿改善生活、把握命运。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艰辛生活。他们是黑奴,日子过得很苦,然而华盛顿记忆中,做黑奴的日子,并非充斥着仇恨、冲突、对立。他的叙述温和得多。他甚至拿黑人奴隶和农场主和睦相处、感情深厚的事例,想要人们相信:奴隶制废除后,黑人和白人不必对立,应该融洽相处。没有谁愿意做奴隶,作者也渴望自由。作者所说的话让我感到真诚,感到真实。

正如书名一样,作者怀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。求学的路上,他身无分文,饥寒交迫,但却坚持走到遥远的异乡读书,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,改变他的种族同胞的命运和生活。他锲而不舍,认定了只要努力做事、做到别人无可挑剔,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信念。他是个务实的人,相信自己的力量;行动的时候心无旁骛,只知道抱定目标,尽全力做事。所以,尽管他所处的时代十分混乱(他书中某段提到了3K党)、种族歧视盛行,但从他的描述中,看到的都是积极的一面,困难成了他的动力。

他渴望受教育的机会,为此不惜代价。刚获自由之时,他抓住一切机会识字、读书。当听说外省开办了职业学院,招收黑人子弟,他不顾一切奔去。一个人的喜好从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出,比如,一个有爱心的人,有心资助别人上学,但手头并不宽裕,而他并不会等到变为富翁才出手相助,他会想尽办法行动。(我的爱心不够,反省一下。)

华盛顿深知知识的重要,他清除地看到,教育能改变他的种族同胞的命运。所以,他毕业后,也毅然走上教育事业的道路。由于他个人的努力,很快得到他人的赏识、重用。当外省一个黑人聚居区要设立一个师范学校时,华盛顿得到了实现抱负的机会。他白手起家,困难重重,很多时候是光杆司令,但他坚持不懈;一开始,一个老师教十几个学生,在租来的一间破房子上课;慢慢地,他以自己的信誉和真诚筹得资金,学校盖了自己的校舍。十几年过去了,规模越来越大。虽然创业艰难,经常有停办的危机,然而到了最紧急的时刻,往往能够化解。他的毅力可见一斑。这大概是他取得成功的第一原因。

身为校长,他有自己的教育主张。在华盛顿眼里,上学读书的主要意义不是为了脱离体力劳动,去做官当绅士;他觉得教育即生活,学生获得的知识应该能解决他们的生计,能教会他们一技之长,凭自己的劳动过自由的生活(这种看法和陶行知的观点是一致的)。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,黑人刚获自由,生活的秩序尚未建立,黑人民众的知识水平还普遍低下;华盛顿的这些主张充分考虑了实际的情况,他认为教育不可好高骛远,不顾现实;应该脚踏实地,真正让同胞受益。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,比什么都强。因此,华盛顿认定,他那所学校要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情,教会学生以平常心面对生活,体会生活。培养总统、科学家的重任,不在学校的考虑范围。华盛顿带领学生开荒种地,自给自足;让学生参与校舍的建筑(学校甚至自制砖块,后来成了一个很赚钱的校办产业;华盛顿的一个儿子就是制砖专业毕业);自己建餐厅,自己盖宿舍……。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,实践能力大大提高。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专门技术人才。假设他最初要建立一所普通的大学,恐怕就没有这么成功了。能结合实际,面对现实是华盛顿取得成功的第二大因素。

这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陷入财务困境,然后又总能募得捐款,险境逢生。华盛顿校长也自始至终为此奔波。为了筹款,他要跑很多地方,见很多人;不管多困难,他总是尽自己的职责,以真诚向别人讲述他的事业。有一次,他跑了很远的路去见一个企业家,花了很多时间向那人宣讲,可是最终筹到的钱却少得可怜,然而,几年后,在学校面临财务困难的时候,这位企业家寄来的大笔捐款解了燃眉之急。企业家愿意捐大量的钱,是因为他看到华盛顿的工作带来的影响,发挥的作用。华盛顿用行动赢得了信任。他谈到,会赚钱的人自然也会花钱,所以富人捐款时希望他们的钱真正能起到作用。筹款的时候就是要让捐款人相信,他的钱会用到刀刃上。

筹款的过程,也是华盛顿宣扬自己的思想,让世人了解他的事业的过程。他经常面对公众演讲,练就了好口才。人们也逐渐了解了他从事的事业,理解了他工作的重要性,因而也更加支持他。在黑人和白人之间,华盛顿是个温和的中间派。但是他对自己确信的观点从不动摇,态度坚定。能在种族之间的激烈论战中做到这一点,确实难得。华盛顿总是怀着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,他相信依靠不懈的努力,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,改变黑人种族的命运,让同胞的生活一步步好起来。这种积极的态度又是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。

想干好一个事业实在不易,但有了信心,有了积极的态度,有了勤劳的手脚,路也许就不那么难走了。

2007年5月11日星期五

思果译的《力争上游》

自从看了思果的《翻译研究》、《翻译新究》等著作,一直大为钦佩。从他人的描述中(余光中,夏志清),我知道思果先生除了翻译用心且有成就外,还写得一手好散文。真想亲自读读思果译作和散文,可惜他的书在大陆很少见。最近得知辽宁教育出版社出了两本思果的书,于是在当当定购,顺利到手。这下有机会全面了解思果的译艺、文采了。这两本书分别是散文集《偷闲要紧》(辽宁教育出版社“书趣文丛”系列)和译作《力争上游》。

思果曾在他论翻译的书中引用自己译作的内容。他提到过《力争上游》这本书各章标题的翻译:这些标题均采用四字词语,显得格式整齐,文字简洁。不过我感觉思果先生最得意的译作应该是《西泰子来华记》(A Wise Man From the West)和《大卫·考波菲尔》,只可惜这两本书大陆没有出版,台湾的版本太贵,且不易购买。有机会要弄来读读。

《力争上游》是布克尔·华盛顿的自传,华盛顿是一位教育家,出身黑奴家庭,但自小上进要强,在奴隶制废除之后,努力争取受教育的机会,踏实做事,在艰苦的环境下,以坚韧的意志创立黑人师范学校,发展教育事业,最终成就一番事业,使他种族的人受益。

这本书读起来比较顺畅,但文字很平淡,平铺直叙。我没有对照原文,猜想原作就是这样的风格罢,译者为了保持原作的风貌,没有去润色。我发现,华盛顿写这本书的时候很喜欢用对比的句子,几乎每段都有。译文中常能见到“比……的再也没有了”等比较结构。比如我记下的一句,“我好想觉得不管做什么事,很少有一个公开演讲的人在联合运用智力和体力,完全控制一大群听众的时候所感到的快乐”。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,我八八九九也能想像一下原作的英文长句。似乎中国人说话没有某些外国人那么酷爱使用比较句式,所以这种句子翻成中文一定够费劲的。经过思果先生迻译,展现给我的是能读、能念,符合逻辑的中文。这是可以学习的地方。而整本书翻译的亮点,都在后面几章的几封书信上。蔡先生会写旧式文书,这几段书信的翻译,足见他的功力和底子。这种文绉绉的书信现在很少见了(前几天看钱钟书的散文,发现他写信多用文言),会写的人也少了。其中文字很雅,尊称敬词到处都是;不过平时看的少,难得看几封也不觉得乏味。我还起兴摘抄了几篇,动动手记在笔记本上,学会了“某某先生大鉴”,“敬启者”,“台安”,“台端”,“尚祈俯允”等词语。

2007年5月9日星期三

“卓越”比“当当”强

最早尝鲜体验电子商务就是在卓越网,记得买了促销的大话西游VCD两盘,只要4块钱,而邮费就要5块。那大概是4,5年前的事情了。后来用过淘宝,易趣,xinhuabookshop.com,当当。最近在当当上买了不少书,上面书的品种多,价格也算公道;书到手,心里乐滋滋的,因为期待的心情得到满足了。但我还是碰到一次苦等的经历,那回我定的书分处两个库房,拖了好几天才送到。我在这种情形下性子急,于是,与当当客服通了两轮电子邮件询问(得到了及时的回复),且时不时到网上查询订单状态。从挑剔的眼光来看,当当的业务流程肯定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。这一点,在我今天使用卓越(joyo)之后有了更深的体会。在卓越下了订单,订单状态很明了,网页上直接告诉顾客,预计哪天发货,哪天到货,这一点让我感觉很贴心;订单处理的速度也很快。我猜想,卓越的后台系统较为成熟完善,实际上,卓越的界面看起来也比较专业;对比一下当当的客户订单管理界面,很明显,当当应该好好向卓越学习,改进一下系统,改善业务流程,提高客户忠诚度。就我的情况来看,如果当当、卓越上都有我要的书,价格相同的话,我会选择卓越。

2007年5月4日星期五

大班 v.s.首席执行官

前一阵发疯,在当当上买了很多书。其中有一本是高克毅和他弟弟一起编的《最新通俗美语辞典》。

宋淇,夏志清都对高克毅大加称赞,说他是美国通,且中文根基扎实。昨晚信手翻翻这本书,发现不少精言妙语。虽然编排的形式是辞典,不过每个条目都写的生动,例子充分,分开来,就是一篇篇有趣的小短文。高先生真larger than life(书中解释为“非常人也”)。思果先生说高克毅看美国名著The Great Gatsby(高克毅曾以乔志高的笔名翻译这本书,书名译为《大亨小传》,国内译本多译为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)就像看中国的《红楼梦》一般,看来真有根据。得跟高先生好好学。

larger than life一条给出了几个例句,无意中发现CEO这个词。这个大C平时翻译Business Wire新闻的时候经常会碰到,我根据一般的译法,译为首席执行官。外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多种多样,有的公司顺势演绎了更多的C某某,如COO,CFO,CIO,CTO,CSO,几乎成为一个百试不爽的热门公式,翻译的时候似乎也可以顺理成章套用“首席XX官”了事。这种译法虽然已经流行且容易理解,但不如manager译为经理,director译为董事(该词我曾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查过,算是古语,“董”即有执掌之义——但不知和口语“懂事”有何牵连?呵呵,从外表看,似后者较用心,……扯远了)更名正言顺,有据可查。有机会我想查清楚“董事”二字何时开始用于近现代公司管理职位的称谓,这也算个不错的研究题目,可归为现代企业治理的研究范畴。

这些大C们都是公司的顶梁柱,责任重大;如果公司盈利状况好,他们自然应该多得些回报。所以做到大C的位子是很多人的梦想。曾经碰到一个词,叫C-suite,说的就是大C宽敞明亮的工作场所。谈到职业发展的时候,有人很喜欢说封不封顶(ceiling),刚发现这个词正好也是C开头的。如果做到头能坐上大C的位子,还是蛮有盼头的。呵呵。

高克毅把CEO译为“大班”,另辟蹊径。我联想到白先勇的文章,《金大班的最后一夜》,莫非金大班就是如今流行的大牌CEO?看来要等到读后才能解开我的疑惑了。

《汉语大词典》对“大班”的一个解释:旧称外国公司、洋行的经理。 清 魏源 《筹海篇》四:“﹝ 英國 公司﹞皆爲大班數人把持,與通國散商爲怨敵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五五回:“船到了 上海 ,船主便到行裏,見了大班,回了這件事。